聚合氯化铝混凝剂的发展
西方国家是在1827年第一次利用硫酸铝进行了水的混凝试验。1884年,美国人海亚特取得了以硫酸铝预处理滤池水的专利权。1865—1872年间氧化铁盐在实际中应用,1887年美国对预分离出氢氧化铁沉渣的箱形过滤装置颁发了专利。20世纪初,投加混凝剂进行运行的快滤池用于给水工程实践中……近年来,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及沉渣处置时,混凝剂的应用显著增加了。
由于混凝在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混凝科学已日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混凝剂到初级合成的铁系及铝系硅系混凝剂,到现在的高聚合类混凝剂,如聚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聚丙烯酰胺(PAM)等,以及生物絮凝剂,其间经历了从天然到合成再到天然的循环过程。混凝方法也由简单的搅拌发展到精确控制搅拌各种边界条件,进而形成了多种混凝理论。
多年来,众多的专业人员对PAC工艺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发表了关于利用混凝剂处理泥炭水和污水的专利和报道。我们行业里的李润生老先生用了几乎一生的精力从事PAC的研究,引领了PAC的发展。60年代后,在传统的铝盐、铁盐的基础上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开始被推荐到实际应用。目前,几乎在世界各地,无机高分子混凝剂都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市场和应用。至少这四十年来我国在聚氯化铝的生产、铝系无机混凝剂的生产规模得到蓬勃发展,为铝系混凝剂的应用和发展做了重大贡献。
历版的聚氯化铝(以下简称PAC)的国家标准是早期建立在氢氧化铝为主要原料制定的,只是对铝含量、盐基度、pH、不溶物和少数重金属制定了理化指标。然而在实验和实际运用中经常发生不同厂家或不同时期的PAC产品指标相近,但水处理效果却存有差异。笔者去年在非洲水处理现场用国内几家公司提供的PAC样品做了药剂使用效果评价,也出现样品理化指标相近,但在处理相同污水时的效果发生明显差异。
聚合氯化铝原料对指标的影响
实验证明,理化指标不是性能指标,要判别混凝剂的水处理效果,需要做药剂评价实验。
含铝原料和盐酸是生产聚氯化铝的两类重要生产原料,但是这些年来这两类原料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不同行业的含铝废酸以不同的途径进入到混凝剂生产,引入不同行业的工业废酸。由于不同行业的废酸中带入许多不明有机成分,甚至是有害成分,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生产蒽醌的废酸进入生产企业替代正品盐酸进入生活饮用水的运用。同时含铝原料也呈现多样化,造成产品综合品质的“多样化”。
由于我国的无机混凝剂产品(聚合氯化铝与聚合硫酸铁等)标准都只是理化指标,不是处理效果的性能指标。对于原料成分的差异和生产工艺参数的差异,即使根据标准将产品做指标检测分析的理化指标合格,但在实验和运用过程中会出现处理效果的明显差异,特别是不同行业的废水水质的差异性更大,不同药剂的适应性就存在差异,客户对不同批次不同厂家的商品产品质量提出异议时有发生。
相关文章:-----------------聚氯化铝在处理同质水出现效果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相关文章:-----------------聚氯化铝在处理同质水出现效果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